400-123-4567

138000000000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北京世纪坛医院老专家服务基层纪实

小编

 从2019年12月开始,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先后动员210余名高级职称退休医学专家,参加京医老专家智力支持海南、老专家服务基层健康行动和退休医学专家支援生态涵养

  从2019年12月开始,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先后动员210余名高级职称退休医学专家,参加京医老专家智力支持海南、老专家服务基层健康行动和退休医学专家支援生态涵养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三个项目,覆盖12个省份、130余家受援机构,努力满足当地人民群众卫生健康需求。据不完全统计,门诊量超7万余人次,开展手术指导2000余台,疑难病例会诊2700余例。

  吴立群,74岁,党龄50年,北京世纪坛医院大内科原主任、心血管内科原主任。他满头银发、浓眉、脸颊消瘦,性格开朗,为人处事谦虚,与患者交谈时经常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党培养了我这么多年,能为革命老区人民做点贡献,也是我应该做的。”吴立群说。为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号召,2016年退休后的吴立群服务基层百姓的脚步一直未停止,他的足迹遍布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贵州省印江县、河北省雄安新区、北京市怀柔区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让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北京专家优质的医疗资源,在他的帮扶下,当地医院学科建设得到完善,专科实力不断增强,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受到了当地百姓和医院的一致好评。

  2024年11月,为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老专家服务基层健康行动方案》要求,吴立群主动请缨、奔赴革命老区,来到湖南省韶山市人民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帮扶工作。

  2025年4月的一天,家住韶山市银田镇鳌石村的朱先生,现年35岁,某单位厨师,中午正在做饭时,突发胸闷,四肢乏力,大汗淋漓,被家属紧急送往韶山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救治。病情危急,医院立即为患者启动胸痛绿色通道,给予胸痛急救。与此同时,北京对口帮扶韶山老专家吴立群及时赶到,给予现场救治指导。

  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搏斗。患者入院后急诊完善心电图提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于是吴立群建议立即实施冠脉造影检查,患者被迅速推入介入室,快速完善冠脉造影,提示心脏重要血管(前降支)中段95%狭窄并有血栓形成,明确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诊断,情况危急,吴立群建议立即实施冠脉介入治疗,在吴立群现场指导下,很快导丝通过病变部位。

  “现在血管打通了,血栓也取出来了,我建议还是放个支架比较保险一点。”吴立群说。

  随后,医生快速扩张狭窄血管,并植入支架,造影显示残余狭窄消失,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患者送过来比较及时,有惊无险,在吴教授的指导下手术很成功,放心吧。”医生对患者家属说。

  “运气比较好,正好赶上北京专家在这里,谢谢您们了。”患者家属谢女士说。患者家属听到丈夫已脱离生命危险,心情比较复杂,不停地眨眼,泪水止不住地流了出来。

  一波未停一波又起,76岁蒋先生因患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因突然心律过快,出现了胸闷和血压降低的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急诊立即测量血压,显示80/60mmHg。吴立群和内一科专家一起进行了会诊,查看心电图,初步诊断为严重心律失常,室速,心源性休克。病情危急,在吴立群指导下,内一科专家肖敏快速实施心脏电复律术,患者血压、心律立即恢复正常,转危为安。

  吴立群不仅挽救了一个个垂危的患者,还帮助当地医院成功开展了射频消融手术。去年12月,61岁的退休职工汤阿姨因反复心悸不适,到医院诊治,内一科专家完善心电图检查后,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速是一种快速而整齐的心律失常,其特征是心动过速突发突止,轻者会感到心悸,重者表现为无力、头晕、心绞痛、呼吸困难,甚至晕厥的症状。

  在吴立群教授指导下,内一科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在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后,决定采用“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室上速射频消融术”两项技术进行治疗,手术取得成功,填补了韶山市在心脏电生理导管消融治疗方面的技术空白。

  今年4月汤阿姨来医院复查,脸上带着微笑,气色不错,吴立群为她听了心率,一切正常,从患者家属口中得知患者脾气不好,吴立群嘱咐患者不要生气,一定要控制好情绪,临走时,吴立群将患者和家属送到电梯口。

  55岁唐先生是一名患尿毒症的患者,一年前在家干农活时,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到达医院后出现心脏骤停,紧急实施了心脏按压,患者恢复心跳,随后送入手术室,并植入起搏器,今年唐先生又反复出现了胸闷、呼吸急促,并伴有胸痛的症状,入院诊断为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吴立群及内一科主任肖敏共同为患者进行了会诊,并制定了下一步检查治疗方案。

  听说有北京专家在医院坐诊,慕名而来了许多患者。70岁的郭先生,去年12月因右肢乏力,入院诊断为脑梗死,经过治疗,8天后出院,今年4月,郭先生在医院海报宣传展板上看到吴立群教授在医院坐诊,慕名前来就医,在楼道里,郭先生就与吴立群寒暄了起来,得知眼前这位古稀老人正是吴立群,立刻详细介绍了一个多月来腿肿的原因,吴立群了解了病情后,到诊室为患者开了检查项目。

  患者贺女士,当地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从朋友口中得知北京专家在韶山市人民医院坐诊,一大早就前往医院找吴立群就诊。

  近年来,医院也经常组织名医走基层义诊活动,4月的一天,天空下着小雨,吴立群和内一科主任肖敏驱车20多公里,来到60多岁患者张先生家,询问病史、测量血压、并送上常用药品。去年8月,张先生因患急性心梗入院,经介入治疗为患者放入心脏支架。

  作为一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吴立群为了韶山人民的健康,义无反顾地来到革命老区,为当地百姓解除病痛。忙碌了一整天,吴立群回到宿舍,给牵挂的爱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爱人张士东曾经也是北京世纪坛医院乳瘤科医生,退休多年来,默默支持着吴立群的工作。

  “让他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我们家人都支持,他对革命老区有感情,老区人民也需要他,希望他为老区人民做点事。”吴立群爱人张士东说。

  “我爱人膝关节和髋关节都不好,平时上下楼梯都比较困难,但是我爱人和孩子都支持我来革命老区,我也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吴立群说。

  韶山市人民医院是当地唯一一家二级甲等医院,作为革命老区核心医疗机构,在服务当地群众的基础上,肩负着为研学人员、红色旅游群体提供医疗保障的重要职责,医院开设病床320张,年门急诊量6万余人次。吴立群的到来,也带动培养了一批当地医生。

  “开展了新的介入手术治疗后,医院技术水平得到了提升,病人愿意留在当地看病,之前病房里面总是有空床,现在基本上是一个满床的状态。”内一科副主任李江说。“他对工作的敬业精神,以及对病人的服务态度,也是全院干部职工的学习榜样,对我们整个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院长邓行辉说。

  “来到韶山对我来说也很受教育,我是受毛主席影响长大的,作为一个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能为革命老区人民的健康服务,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吴立群说。

  从“输血”变“造血”,在人才培养上创新实施“1+N”帮扶模式,通过1名专家带教多名基层医生建立长效机制。从一个人的帮扶,带动到院对院的帮扶。在吴立群的推动下,4月22日,北京世纪坛医院与韶山市人民医院签署对口帮扶协议,受援医院将以深层次医疗协作为契机,补强学科短板,提升内生动力,在中医诊疗、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慢病管理体系优化、医院职能管理提升、护理服务升级及教学科研合作等领域进行精准帮扶和指导。

  吴立群来到韶山市人民医院期间,得知医院在急诊急救、慢病管理、中医学科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而这恰好是北京世纪坛医院的优势学科。签约的成功,能够进一步明确韶山市人民医院在发展上学科建设上的迫切需求,能够实现一对一的精准帮扶。

  “我们希望通过点对点、院对院的合作模式,能够切切实实帮助到当地百姓,为革命老区的人民做出我们世纪坛人的一份贡献。”北京世纪坛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静说。

  2020年8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启动退休医学专家支援生态涵养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项目,不少城区大医院退休医务人员积极响应号召,先后赴生态涵养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长期帮扶。

  与共和国同龄的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原主任屈晓霞,自2008年退休后,一直作为志愿者坚持到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义诊,十七年来,屈晓霞二十余次参加志愿义诊活动,汶川、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山东、青海、西藏、云南、甘孜、阿坝等10多个省(区)市的老、少、边、穷地区都有她义诊的足迹。2020年,她第一个报名参加支援生态涵养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项目试点,并与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处、离退休干部处一起实地调研需求,为了把帮扶工作做好,屈晓霞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距离城市中心100公里外的门头沟区清水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诊疗服务一年多,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自2020年8月以来,北京卫生健康系统的老党员老专家已在北京平谷、延庆、密云、门头沟、怀柔、昌平和房山七个生态半生态涵养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卫生院开展智力支持。专家们以每周出诊两天,持续一年的方式,为基层提供了日常门诊、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下乡巡诊和区属医务人员专业培训、科普讲座等服务,手把手带徒弟、带队伍。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先后共派专家共计99人次50位下沉支援生态涵养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七个生态涵养区有86家次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项目,受益人群达到11.2万余人次。

  “今后我们将引导更多老专家发挥专业特长,积极投身到服务基层健康行动中,帮助提升受援地区医疗服务能力,汇聚北京医者老有所为的银发力量,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离退休干部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彭英姿说。

  1929年,提出“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卫生工作宗旨,提出医疗卫生工作要面向大多数人,为大多数人服务。新时期,一代又一代老专家主动请缨、奔赴基层,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送到偏远地区,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着力量。